《尚书》和《诗经》是最早提到酒德的书籍,《尚书》中说饮酒者要有德行,不能像夏纣王那样,“颠覆厥德,荒湛于酒”,《尚书·酒诰》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,即:“饮惟祀”,“无彝酒”,“执群饮”,“禁沉湎”。
古人认为,酒德有凶和吉两种。
《十三经注释》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,所提倡的是“毋彝酒”(《尚书·酒诰》)的酒德。所谓“毋彝酒”,就是不要滥饮酒。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?
被后世尊为“圣人”的孔子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;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、形体稳健、气血安宁、皆如其常为限度。“不及乱”即为孔子鉴往古、察当时、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。
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,就写了一首劝戒的《酒德歌》,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。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。
古人吴彬在《酒政》中提出饮酒要禁忌“华诞、连宵、苦功、争执、避酒、恶谑、喷秽、佯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