侑酒是什么意思:侑酒文化的历史
古代的酒楼为招揽顾客,想尽各种方法吸引客人。大概在酒楼出现后不久,就有酒楼用舞女歌妓来招揽顾客。
辛延年《羽林郎》一诗记载了汉代用西域少女充当歌妓侑酒的情形:
昔有霍家奴,姓冯名子都。
倚仗将军势,调笑酒家胡。
胡姬年十五,春日独当垆。
流传于今的“旗亭画壁”故事中,亦有关于歌妓奏乐唱曲侑酒的记载。唐代大诗人王昌龄、高适、王之涣一同到酒楼饮酒,酒至酣处,招歌妓唱曲侑酒,三人商定,若歌妓唱到自己的诗作,则在壁上面一记号,以多得者为胜。结果,高适得一,王昌龄得二,只有王之涣未得,最后,歌妓中最美的一人唱了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,王之涣为此而甚为得意。唐时许多歌妓颇有文才,她们与诗人唱和,也留下了许多佳话,据记载,晚唐诗人韦蟾在武昌一次宴席上,用《文选》中“悲莫悲兮生别离”、“登山临水送将归”二句集成联语,请在座宾客续成完诗。一位歌妓首先续成,令满座宾客无不拍手叫绝。这就是被后人称许的《续韦蟾句》诗,诗曰:
悲莫悲兮生别离,登山临水送将归。
武昌无限新栽柳,不见杨花扑面飞。
唐时酒楼中的歌妓被称作“录事”或“酒纠”,也有称“酒伶”的,如孟郊诗“甘为酒伶摈,坐耻歌女娇”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载“苏叔党政和中至东都,见妓称录事,太息曰:‘今世一切变古,唐以来旧语尽废,此犹存唐旧,为可喜。’前辈谓妓日‘酒纠’,盖谓录事也。”“录事”是古人饮酒时执掌酒令之人,大概唐宋时多以歌妓为录事,陪人饮酒或以歌舞侑酒。
宋代官府和私营酒楼也多以歌妓来侑酒,宋代用女倡卖酒名曰“设法”,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:“宋时法度,官府有酒皆召歌妓承应,只站着歌唱送酒,不许私侍寝席。”孙光宪《赠酒妓》诗这样写道:“翠凝仙艳非凡有,窈窕年方十九。鬓如云,腰似柳,妙对绮筵歌绿酒。醉瑶台,携玉手,共燕此宵相偶。魂断晚窗分首,泪沾金缕袖。”可见宋时流行以歌妓舞女侑酒。宋人刘天迪《凤栖梧·舞酒妓》词,描写了当时舞女侑酒的情形:
一翦晴波娇欲溜。绿怨红愁,长为春风瘦。舞罢金杯眉黛皱,背人倦倚晴窗绣。脸晕潮生微带酒。催唱新坷,不应频摇手。闲把琵琶调未就,羞郎却又垂去红袖。
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酒楼:“浓妆妓女数百……以待酒客呼唤,望之宛若神仙”。
元、明、清时,与唐宋时期一样,多以歌妓侑酒。元张宪《将进酒》一诗,描写了元代达官贵人家宴时用歌妓侑酒的情形:
酒如渑,肉如陵。赵妇鼓宝瑟,秦妻弹银筝,歌儿舞女列满庭。珊瑚案,玻璃罂,紫丝步障金雀屏。客人在门主出迎,莲花玉杯双手擎。主人劝客客勿停,十围画烛夜继明。但愿千日醉,不愿一日醒,世间宠辱何足惊!
明代文人宴酒以歌妓侑酒成为风尚,正如揭轨《宴南京楼》诗中所云:
诏出金钱出滔泸,倚楼胜会集文儒。
江头鱼藻新开宴,苑外莺花又赐铺。
越女酒翻歌扇湿,燕姬香袭舞裙纡。
锈筵莫道知音少,司马能琴绝代元。
袁枚《随园诗话》曰“人间妓女,始于何时?余曰:三代以上,民衣食足而礼教明,焉得有妓女?惟春秋时卫使妇人饮南宫万以酒,醉而缚之,此妇人当是妓女之滥觞;不然,焉有良家女而肯陪人饮酒乎?”
清《清稗类钞》记京师,缙绅酒楼宴饮,皆“结纳雏伶,征歌倩酒,则扬扬得意,自鸣于人”,到晚清更成为一种风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