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的过渡和照应是什么意思?

(一)过渡

1.文章过渡的内涵

过渡是层次与层次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、转换的一种结构手段。过渡犹如一座桥梁,在文章中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,使相邻的两个层次或段落的意思上下连贯、前后衔接、转换自然,不会感到唐突。好的过渡还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,可以使全篇内容组织严密、浑然一体。

2.需要过渡的情况

(1)内容转换处。

首先,在记叙性文章中,当时间、空间、事件或人物发生转变时,意思的交接、转换,往往需要过渡来衔接。如鲁迅的《藤野先生》开头写东京的清代留学生乌烟瘴气的景象,作者甚为不满,在转到写仙台学医生活之前,有这样一句话:“到别的地方去看看,如何呢?”既交代了空间的转移,又做到了过渡自然,上下连贯。其次,在说理性文章中,当论述的问题转换时,当论述由总到分,由分到总,或者由具体到概括,由概括到具体时,就需要有过渡。如毛泽东的《反对自由主义》,开头从总的方面批判了自由主义,指出了其危害,接下来要列举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,就是先用“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”来进行过渡。这是论述从总到分的过渡。在列举了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之后,要对其进行分析批判时,又用了一个过渡“所有这些,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”,这个就是从分到总的过渡。两处过渡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,使全文能自然地贯通起来。

(2)表达方式转换处。

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,在表达方式的转换时,也需要通过过渡来衔接。比如,由概括叙述转到具体叙述,由描写转到抒情,由抒情转到议论,等等。魏巍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开始是抒情和议论,在转入叙述时用了“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”来过渡。结束叙述再度进行议论时,又用了“朋友们,用不着多举例,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……”这样的句子表示过渡。叙述是为了说明议论的道理,议论是为了更深刻地指出叙述的意义,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,但中间用过渡来衔接,使叙述和议论相得益彰,共同表现主题。

运用倒叙、插叙、补叙时,倒叙、插叙或补叙的内容的起止处,也需要过渡。如《阿Q正传》中有段补叙,阿Q到静修庵“革命”,老尼姑告诉他“秀才”和“假洋鬼子”已经来革过一次命了。下一段就转入了对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来静修庵“革命”的情景的叙述,中间就是用了一句“那还是上午的事”来过渡。

(二)照应

1.文章照应的内涵

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彼此关照和呼应。前文提到的问题,后文要有着落;后文说到的内容,前文要有交代和暗示,否则会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。照应是使文章构思缜密、脉络贯通、结构严谨的一个重要手段,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,更利于突出主题。

2.照应的形式

照应的部分可以是观点,也可以是材料;可以和文章的主题有关,也可以只和文章的某一点有关,如某种气氛、环境、景象、感情、性格、细节等。常见的照应有以下几种形式:

(1)文题照应。题目是文章的眼睛,与主题关系密切,文题照应可以突出主题,加深对内容精神实质的理解。

(2)首尾照应。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,开头有伏笔,收尾必有照应,给读者一种首尾圆合、结构严谨的感觉。

(3)前后照应。指前伏后垫的相互照应,可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,结构自然严谨,内容也能饱满周全。这种照应一方面可以造成悬念,具有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,还能增加结构的戏剧性。另一方面可以突出某一问题,或使观点鲜明,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。

陈启佑的小说《永远的蝴蝶》就综合运用了这三种照应。

那时候刚好下着雨,柏油路面湿冷冷的,还闪烁着青、黄、红颜色的灯火。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,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。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。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。我默默点头。

“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。”她微笑着说,一面撑起伞,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。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,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。

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,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。缓缓地,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,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。

虽然是春天,好像已是秋深了。

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。这简单的行动,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。我缓缓睁开眼,茫然站在骑楼下,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。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,人潮涌向马路中央。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,就是我的,蝴蝶。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,竟是那么遥远。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,溅到我的生命里来。为什么呢?只带一把雨伞?

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,撑着伞,静静地过马路了。她是要帮我寄信的。那,那是一封写给南部的母亲的信。我茫然站在骑楼下,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。其实雨下得并不大,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。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,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?

“妈妈: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。”

运用照应这种手段,反复强调某一内容,可以使重点突出,内容紧凑,而且容易把握全文的脉络。如果缺少照应,就会觉得文章前后不连贯了。

在行文中我们还要注意:要顺应思路的发展,不为照应而照应;要从结构全局上去把握,照应要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前因后果、来龙去脉。

版权声明:本篇文章(包括图片)来自网络,由程序自动采集,著作权(版权)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,联系方式(QQ:452038415)。http://www.kjiaoyi.com/208.html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