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五大名庄之一侯伯王的故事
虽然把侯伯王放到最后,但并不是说它在五大酒庄中地位最低,恰恰相反,从一级酒庄出炉到1855年分级体系出炉,侯伯王一直是当之无愧的头把交椅。1855年酒单中的红葡萄酒是针对梅多克地区的分级,但侯伯王并非来自于梅多克,是61家酒庄里唯一的例外。虽然侯伯王今天的知名度和价格并非第一,但鉴于侯伯王当时在波尔多的帝王地位,以至于不得不把这家位于格拉夫的酒庄纳入进来。
侯伯王在中国的知名度低于另外四家一级庄,原因与名字有很大关系,其他四个一级庄的发音和翻译都是两个音节,拉菲、拉图、木桐、玛歌,每一个都朗朗上口,简单好记。侯伯王的法文“Haut-Brion”的发音是三个音节,而且在中国用过不同的译名,比如“奥比良”“奥比安”,还有“红颜容”等等,消费者不容易记,也容易混淆。2010年,Chateau Haut-Brion宣布正式启用官方中文名称“侯伯王”,之前“红颜容”“奥比昂”这样的中文称谓将不被承认。“侯伯王”是最新确定的官方译名,这个名字在发音上与法文有一些相似,而且“王”字也体现了侯伯王的历史地位、王者之风。如果还记不住也有简单的办法,有一次我和几个酒友一起喝酒,说到侯伯王,有个朋友反复问这个名字怎么读,“Haut-
Brion”,“噢,不一样!”如果记不住侯伯王,也记不住Haut-Brion的话,就记“噢,不一样”吧。
侯伯王始自16世纪,比其他四家历史要长得多,1855年分级体系出现之前的200年里,侯伯王一直是波尔多地区的王者,声望最盛,价格最高,理所应当列入一级酒庄。在历史上,波尔多葡萄酒都是装在木桶里卖,用着统一的产区名“波尔多”。随着时间往前推进,波尔多人开始把产区名字,比如梅多克(Medoc)、格拉夫(Graves)放在酒标上。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,对酒质要求越来越高,对产品信息要求越来越高,更小的产地标识比如波亚克(Pauillac)、玛歌村(Margaux)的地理标志逐渐出现在了酒标上。侯伯王更进了一步,在酒标上使用了葡萄园的名字“Haut-Brion”,这相当于侯伯王
开创了品牌的先河,波尔多的葡萄酒自此开始有了品牌意识,改变了以往以产区作为卖点的老思路。
侯伯王之所以这么牛,要追溯到品牌的拥有者——庞泰克(Pontac)家族,这是当时整个波尔多地区最显赫、最有声望的家族,对波尔多葡萄酒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。16世纪,波尔多议会主席Jean de Pontac买了Haut-Brion城堡并发展为酒庄,就是在这里诞生了grand cru这个沿用至今的概念。1660年,庞泰克家族的阿诺德成为了波尔多的市长,自执掌波尔多政权以后,他开始以品牌营销的思路推广波尔多的葡萄酒。
17世纪,庞泰克家族在英国伦敦开高档餐厅,经营“侯伯王”和“庞泰克”品牌,酒一上市立刻风靡市场,当时的贵族、文学作家、名人政要趋之若鹜,其中最有名的顾客当属约翰·洛克。他著的《政府论》在今天仍有深远影响,也是他提出了两权分立,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权分立学说。洛克在伦敦喝到侯伯王后,便深深地迷上了这款酒,他决定亲赴产地,1677年,他实地走访了波尔多,也去探访了侯伯王,从他的旅行记述中可以看出,让洛克印象深刻的酒庄很多都入围了后来的1855年列级酒庄榜单。当年的梅多克还是一片沼泽地,也是庞泰克家族决定让荷兰人在这里排水种葡萄,才有了后来的四大名庄。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,庞泰克家族不断完善葡萄酒酿造标准,整个波尔多地区都因此受益。
波尔多葡萄酒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,可以用五个数字串联起来,分别是“5,1855,1973,57,61,”:“5”是指五个级别以及五大酒庄;“1855”是这份美酒排行榜出炉的世博会背景;“1973”则是木桐升级为一级庄的故事;而今天,酒单已由当初的57家酒庄演变成了61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