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祭
高(音méi)祭是我国古代最为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,源起于上古,一般认为是由生殖崇拜演化而来。它既是庄重肃穆的宫廷礼仪,又是万众狂欢的民间风俗。古代宫廷大多设专门的场合予以祭祀,民间也各有名称不同的高禖祭场,踏歌舞蹈,谈情说爱,气氛热烈奔放。其中的某些形式,至今还保留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传统性节会中。
高之祭,设坛于南郊,后妃率九嫔等人都要参加。《汉书·武五子传》中写到了高之祭,汉武帝生太子刘据,据说这就是祭高之功。
东汉时期,人们在腊日前一天祭高。此外,古人还祭先医,在元成宗时期,朝廷把三皇定为先医,令天下郡县加以祭祀。明、清沿用了这个体制,皆在皇宫的太医院里设殿祭祀。每年仲春的上甲日,皇帝派遣重臣官或太医院的主管官员主祭,全体太医陪祀。在古代这些祭祀神灵的礼节中,不管是王公贵族、士大夫主持的祭祀,还是一般的民间祭祀,都有一个共性,那就是要先行酹酒,后宴饮。
在祭祀神灵酹酒前,主祭人手举酒盅,恭敬肃穆,神色庄重,口中念念有词或默念祷词,向神灵祝祷,然后把盅中的祭酒,在地上分洒三点,再把盅中余酒洒在地上,形成一个半圆形,这样就酹成了三点一长钩的“心”字,寓意为心献,希望神灵享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