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就波尔多葡萄酒(红酒)之都的因素与原因之一:澳洲和新西兰
澳洲和新西兰
17世纪初,开辟海上商路的荷兰人最先到达澳大利亚,并将这块大陆命名为“新荷兰”。荷兰人口少,路过澳洲大陆没插旗子,澳洲后来就落在了英国人手里。早期的黑暗年代,干净的淡水很不容易获取,所以人们对葡萄酒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。1788年,亚瑟·菲利普(Arthur Philip)率领“第一舰队”来到悉尼,随船而来的除了大批罪犯,还有采自南非的葡萄苗。
作为澳洲葡萄酒之父,詹姆斯·巴斯比(James Busby)的名字经常被提起,似乎澳洲葡萄酒就是他一个人战斗的故事。巴斯比登上澳洲大陆之前,21岁的他花了几个月时间密集地走访法国产区,潜心学习葡萄栽培和酿酒,并收集了不少葡萄苗带到澳洲。1830年,巴斯比只身回到欧洲,收集了波尔多等地的500多种葡萄苗,几乎囊括了所有欧洲品种,这让澳洲大陆有了真正高品质的酿酒葡萄。此后,澳洲葡萄酒与波尔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有澳洲酒庄参加1882年波尔多国际展览并且获奖,也有酒庄不遗余力地献酒给维多利亚女王,意欲取代英国人深爱的波尔多。20世纪七八十年代,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发展迅猛,市场上标着“Claret”“格拉夫”“梅多克”的产品比比皆是,这既有对波尔多的传承,也显示了人们对波尔多的青睐。
1833年,巴斯比被派去新西兰当总督,他酿出了新西兰历史上的第一桶葡萄酒,他还主持了新西兰的《独立宣言》,虽然毛利人脱离了新南威尔士的管辖,却仍然是英国人的殖民地。1840年,在巴斯比的主持下,英国人和毛利人联手颁布了《怀唐伊条约》(Treaty of Waitangi),条约的文书有英文和毛利语两个版本,但意思并不完全一致,毛利人从此失去了主权,巴斯比虽然被奉为澳洲葡萄酒之父,但却是毛利人眼中的骗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