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文和标题相照应?

照应,通俗地说就是前有所呼、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。照应不像过渡那样,可由单独的词语、句子或段落构成,而必须幽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。常常是:交代在前,照应在后;暗示在前,挑明在后;伏笔在前,应笔在后,如此等等。

合理而巧妙地运用照应手段,不但能使文脉贯通,章法灵活致密,而且还能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,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。

正文和标题相照应

在文章写作中有时需要点题,而点题之处往往就是文章的“文眼”,它能把文章的主要思想艺术地、触目地强调出来,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。有时还要解题,某些标题立得很含蓄的文章和作品尤其是这样。而要做这两件事,从结构方面说,都得运用正文与标题相照应的手段。

先说点题时的照应。如郁达夫的小说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,虽然正文不过是写两个“天涯沦落人”之间的朴实的关系,其标题却很有诗意。文中有这么一段:

遇了这样的气候,就要使我变成半狂。所以我这几天来,到了晚上,等马路上人静之后,也常常走出去散步去。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群星,慢慢的向前行走,一边作些漫无崖涣的空想,倒是于我的身体很有利益。当这样的无可奈何,春风沉醉的晚上,我每要在各处乱走,……

作者在这里照应标题,原来是寄托着他对生活的思考:像“我”这样贫病交加的失业知识分子,挣扎在这样的社会里,不仅失掉了职业,失掉了亲友,而且失掉了阳光,——这是怎样一个可怕的黑暗世界!小说《百合花》中有三次提到那条“枣红底,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”,则是以反复点题的手法,突出标题的象征意义,同时也使得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。

再说解题的照应。《阿Q正传》的第一章“序”就明显含有解题的意味,虽然写得幽默,用意却是严肃的。作者通过说明为何使用“正传”这个词,告诉读者他写的不是阔人,也不是神仙,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雇工,一个赵太爷不许他姓赵的可怜人。王蒙的长篇小说《活动变人形》叙述了一个旧知识分子的一生,但为什么用这个怪标题呢?正文中有几处照应标题,其中有一处是实写,指出这是一种日本儿童玩具,但这还不算真正的解题,另几处则具有解题性质,如:

一本《活动变人形》帮助倪藻认识到,人是由五颜六色的三部分组成的……这三部分是活动可变的。……原来人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就是这样发生的。只是有的三样放在一起很和谐,有的三样放在一起让人觉得可笑或者可厌,甚至叫人觉得可怕罢了。唉,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己给自己换一换就好了。……

作者在这里通过倪藻的心理活动,含蓄地传达了对小说主人公倪藻的父亲倪吾诚的看法,揭示了他畸形的两面性格。

照应是使结构严谨而又活泼的重要手段。使用这种手段容易出现两种毛病:

一是只呼不应,前面提到的到了后文却丢掉不管,其结果便是叙事中出现纰漏,或者在推论中显得逻辑性不强;

二是露出做作的痕迹,伏笔过于明显,应笔又很笨拙,缺乏自然浑成的功力。所以,粗略地使用照应手段并不算很难,要使照应成为富有审美价值的结构艺术,却又须花大气力,细心体会,不断琢磨。

版权声明:本篇文章(包括图片)来自网络,由程序自动采集,著作权(版权)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,联系方式(QQ:452038415)。http://www.kjiaoyi.com/266.html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