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葡萄酒发展历史:加州葡萄酒的天灾人祸
加州是块风水宝地,气候宜人,资源丰富,葡萄在这里如鱼得水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产区,就是长30英里、宽仅5英里的纳帕谷(Napa Valley)。纳帕谷葡萄酒的成功,与方便的水运密不可分,靠着港口的葡萄酒产区历来都是欣欣向荣,比如法国的波尔多、西班牙的赫雷斯、葡萄牙的波特酒,无一不是靠着港口的便利。纳帕河是重要的运输通道,葡萄酒可以沿河直达贸易中心旧金山。
1869年,洲际铁路的开通又是一个里程碑。欧洲移民来美国西海岸,必须得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合恩角再跨太平洋,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达,铁路贯通以后,便可从东海岸乘火车直达美国西部。巴拿马运河更是极大的利好,贯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,使得欧洲至美国西海岸的航线缩短了几十倍,全球的贸易格局瞬间剧变,美国人因此狠狠地发了一笔横财。1889年,加州的葡萄酒参加巴黎世博会,共获得34个奖项,其中纳帕谷葡萄酒大放异彩,获得了20个奖项,还包括四个金奖,这是美国葡萄酒曾经到达的巅峰。19世纪末,美国葡萄酒风生水起,开始出口到英国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地,澳大利亚那时也进口美国葡萄酒。这一切,都似乎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,不幸的是,接下来的天灾和人祸重创了年轻的美国葡萄酒。
19世纪晚期,霜冻袭击了加州,葡萄剧烈减产,葡萄根瘤蚜虫的爆发雪上加霜,大面积的葡萄园凋敝了,酒农们血本无回,酒业面临严重的供应不足。1906年,旧金山大地震毁掉了整个城市,几乎所有的葡萄酒都被掩埋在了残墙断壁之下,损失极为惨重,数以万计的商人相继退出葡萄酒行业。1920年,全美实施《禁酒令》,整个酒业哀鸿一片,酿酒师消失,葡萄酒成为廉价的代名词。1933年,《禁酒令》被上台的罗斯福总统废止,加州葡萄酒协会于第二年成立,开始了缓慢的葡萄酒复兴之路。
20世纪50年代前后,以罗伯特·蒙大菲为代表的从业者在加州开始致力于酿造高品质葡萄酒。1976年,美国造访法国的一个旅游团,捎带了18款纳帕谷葡萄酒飞越大西洋来到巴黎,这些酒是英国人
Steven Spurier组织的盲品赛的酒样,之后发生了一件对世界葡萄酒格局影响深远的事情——1976年“巴黎的评判”品评会,来自美国纳帕谷的酒打败了法国名庄酒,无论红的还是白的,美国酒都获得了第一名。从此,法国葡萄酒被拉下神坛,美国葡萄酒扬名世界,飞行酿酒师的职业也应时而生,这些身怀酿酒绝技的人穿梭在世界各地,促进了葡萄酒技术的交流和进步,使全世界尤其是新兴国家的葡萄酒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。
1976年“巴黎的评判”不但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真实故事,也是整个葡萄酒行业迄今为止最为经久不衰的话题。